本文作者:819848

深圳外贸突围,香港怎么办?

819848 03-29 16
深圳外贸突围,香港怎么办?摘要: 随着天津市于近日公布外贸数据,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外贸十强省市成绩单全面出炉。在各地呈现“回暖”态势的数据中,深圳以进出口6751.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5%的数据排...
微信号:19835369359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随着天津市于近日公布外贸数据,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外贸十强省市成绩单全面出炉。在各地呈现“回暖”态势的数据中,深圳以进出口6751.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5%的数据排名居首。
深圳海关发布的详细信息显示:2024年1月至2月,深圳出口4414.4亿元,增长53.1%;进口2337.4亿元,增长31.9%;海关总署发布的同期数据则显示:全国整体货物贸易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86万亿元,增长6.7%。
作为传统外贸大省广东的“尖子生”,深圳相关数据增速排名靠前较为正常。令相关人士普遍关注的,主要为两个新细节:其一,按照数据排名,深圳出口增长53.1%,第二名则只微增了0.5%;其二,东南亚首次取代中国香港特区,成为深圳的第一大外贸伙伴。
中国香港特区的贸易情况则较为复杂。按照特区政府统计处3月26日公布的对外商品贸易统计数字:2024年2月,香港整体出口和进口货值均同比下跌,数字分别为-0.8%和-1.8%。此前数月的贸易“小阳春”未能延续,被认为是香港所面临的贸易出口环境较为复杂,难言已成功突围。
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同样面临外贸转型升级的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出口恢复与增长为何如此之快?深港两地多年来的贸易竞争和关系又将如何发展?一系列问题有其内在关联。为求合作,两地又将如何探索?
延续去年增势
在分析前一问题时,值得提及的,首先是此次深圳出口增长的好成绩,其实是延续了其在2023年的恢复性上涨势头。
2023年,深圳进出口3.87万亿元,增长5.9%,规模创历史新高,在中国内地城市中居第二位。深圳也因此占据了广东省进出口总值中的46.6%,拉动了该省外贸增长2.6个百分点。
从出口角度进行分析,深圳去年出口规模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但全年出口2.46万亿元,全年的增速为12.5%,和53.1%这个数字比起来其实有较大差距,而这其实主要源于2023年前两个月受疫情影响的基数较低。
但从整体来看,深圳一直普遍受益于对主要贸易伙伴保持增长、民营企业出口增速较高,以及机电产品出口优势稳固等因素。
在已可堪称为“超大规模进出口体量”的基础上,深圳外贸增速和在全省中的比重仍能在今年前两个月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述几个主要原因,目前仍被认为是核心推动力。
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所谓“新三样”为例,其已成为中国近年来出口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深圳在相关产品的出口方面也比较“亮眼”。实际上,按照当地外贸系统人士的说法,“去年深圳能顶住外部环境不稳定等压力创下好成绩,主要靠的就是‘新三样’。”
这只是增量方面。再分析存量,深圳传统的机电产品仍在“挑大梁”。而所谓机电产品,在深圳主要指手机、电脑、家用电器。今年1月至2月,深圳机电产品出口2955亿元,增长30.2%,占其出口总值的66.9%(其中,出口手机、电脑、家用电器和音视频设备683.7亿元,增长24.7%)。
在此基础上,深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达到658.2亿元,也增长了1.6倍,占了其出口总值的14.9%。
承担起这一系列存量和增量进出口贸易的微观主体,很大一部分是当地具有韧劲和灵活性的大量民营企业。今年1月至2月,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4836亿元,增长72.4%,占深圳进出口总值的71.6%(比重同比提升11.4%)。与此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91.8亿元,增长1.8%,占23.6%;国有企业进出口314.6亿元,增长12%。
“随着美国逐渐进入降息周期加上补库存周期开启,海外需求企稳复苏,深圳企业需抓住外贸周期性机会,加快市场多元化和客户多元化的步伐,更多利用贸易数字化工具和方法,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顺应新全球化和数字化大趋势,把握新一轮企业出海红利。”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一位相关人士近日就如此分析原因。
香港怎么办?
整体而言,2024年1月至2月,深圳对其前十大贸易伙伴合计占其进出口总额的73.9%。其中,东盟首次成为深圳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1069.2亿元,增长58.1%,占15.8%。
与此同期,中国香港特区、美国、欧盟分列第二至第四位,进出口分别增长12.5%、62.4%、20.9%。对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智利分别增长62.6%、40.4%、65.1%、109.9%、3.5%。
深圳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增速快慢不一,但东南亚首次取代中国香港特区,成为深圳的第一大外贸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受到了前述一系列新趋势变化的影响。
例如,在深圳的主要贸易伙伴当中,“一带一路”国家的占比近年来持续提升。从产业链的合作角度来看,目前深圳已与东盟四个国家的六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正在与其构建起多层次、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
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班列等机制和通道,令硬软件的“拉通”带来投资贸易增加、产业链依据比较优势融合发展,使得中间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其实是深圳外贸增长的一个核心渠道。
以深圳的某电动车厂商为例: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渐入佳境,深圳出口明显恢复。随着该厂商在泰国等地的海外投资规模扩大,其产业链就与当地形成了新的通道与合作关系。
这只是深圳仍在培育中的新外贸体系的一个侧面。再从深圳产业升级的内在技术角度进行分析,随着多年来持续坚持布局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制造等产业链上游项目并不断取得成果,也成为了深圳出口中间产品的基础。
例如,在信息技术产品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之间,其实就有着不少交叉融合的地方,正在不断拓展着深圳本地产业链的新发展空间。对于此前多次错失实体产业升级机遇的中国香港特区来说,近年来其之所以频频出手尝试“再工业化”,部分也是看重这其中蕴含的多种可能性。
所谓中间产品,以深圳与东盟的外贸关系为例,其主要为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零部件等。如此一来,虽然一些国外品牌把工厂设在东盟国家,但其原料、中间产品仍需要从深圳等国内城市采购,相关订单规模因此增长。
整体的数据其实对此有所反映:今年1月至2月,深圳的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4060.4亿元,增长76.7%,占60.1%,比重提升10.8个百分点。同期,保税物流进出口1495.3亿元,增长35.4%,占22.1%;加工贸易进出口1145.3亿元,下降5.8%,占17%。
以此背景分析中国香港特区近年来的贸易发展:随着“新三样”等产品的出口大增,亦随着产业链的外溢,香港原有的贸易渠道受惠就相对有限。
同样以前述3月26日公布的数据为例,按照特区政府相关发言人的解析:2024年1月至2月,当地商品出口货值在去年非常低的基数下出现双位数增长。但输往欧盟的出口则下跌,输往其他主要亚洲市场的出口表现参差。再从香港的传统出口优势品类来看,2月其在“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方面的出口同比下跌了2.6%,货值减少35亿港元。
“深港以往的贸易伙伴关系当中,深圳主要借助香港在欧美的进出口贸易链优势,这是后者近百年来所形成的。但随着中国与欧美的直接贸易总量相对下降,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下降是自然而然的。”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就对《财经》记者表示,“香港近年来也看到这个问题了,但其主要不应是和深圳抢东南亚的生意,而是继续维系和提升其传统优势。”
事实上,深圳与中国香港特区的新型贸易合作关系,近年来亦在显出一些端倪。以2023年为例:深圳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14.4%,规模达到2.08万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亦受益于深港物流一体化的推动,随着两地的合作关系继续推进,深圳的保税物流增长5.2%。
按照深圳今年为自己所定下的外贸目标,其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前述“新三样”的出口,比如新能源汽车就规划出口40万辆;另一方面,深圳亦希望做好“两大贸易”,其一,即强化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要达到1400亿美元),其二则是所谓的数字贸易,例如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要达100亿元。
在这些新领域,中国香港特区的相关产业界认为有其独特优势可供开发,而近期亦是在不断进行整体性筹划,例如随着内地相关企业重新布局供应链,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设厂,中国香港特区作为国际贸易中心、供应链中心,可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在金融领域,港交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近日则提出建议称,“中国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同时也是内地企业的战略支点。通过香港跳板,内地企业可以辐射至中东、东南亚及南美等地区,这些都为香港带来巨大的专业服务需求空间。内地企业在全球化布局过程中,必然会在各国涌现出一批由中资参与的新兴企业,它们同样会有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香港可着重挖掘相关机遇。”
在供应链的管理方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陈祖恒近日也向《财经》记者分析称:“香港要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促进先进科技落地应用,帮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强化产业链,建设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担当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819848本文地址:http://www.chinagrace.com.cn/post/13555.html发布于 03-2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标债固收网